網絡課程買了就不能退?課程退費仍存爭議
也許只有互聯(lián)網,才能讓人們心目中無比神圣的課程變成名副其實的商品。這些商品不再是一本正經的課外輔導,應試教育、美術、音樂、烘焙、縫紉、育兒甚至是收納等都可以放在網上成為可以售賣的課程。網絡課程具有受眾廣泛、節(jié)省空間、時間自由等特點,但同時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其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。
網上買課成時尚
在記者的手機里專門有一個名為“吃吃吃”的APP文件夾,平日里,記者經常按照這些APP里面的菜譜在廚房鼓搗,但是常常是喜憂參半。一個月前,“下廚房”APP上線了“廚studio”課程,記者立即開始了另一種“買買買”,短短一個月,記者先后購買了12節(jié)烘焙課。每節(jié)課的價格從39元到59元不等,算來已經花費了數(shù)百元。這些課程中,有的課多達2000余人參與在線學習,少的也有數(shù)百人。
線上買課,付款后,就會接到課程訂購及課程開始的提醒信息。同時,可以查看課程的課件。課程開始后,如果有時間收看同步直播,學員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,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會針對問題予以解答。如果錯過了直播,還可以在線回看課程,但就無法享受在線答疑的待遇了。
此外,微信客服會根據訂單號將記者拉入對應的課程專屬微信群。學員在群里可以提交作業(yè),不僅可以請老師點評,學員之間也會分享制作心得,交流制作經驗。一些“學霸”還充當輔導員,老師不在場時,義務為大家答疑解惑。
在交流的過程中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學員們來自五湖四海,甚至有海外學子。有一位在多個微信群都相當活躍的學員,出現(xiàn)的時間總是和大家有一定時差,詢問后得知那是一位正在澳洲留學的烘焙發(fā)燒友。而學員們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門,既有專業(yè)的私坊店主,也有業(yè)余的烘焙愛好者。
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類似于“廚studio”這樣的線上課程,已經悄然成為了“知識消費”的新窗口。到網上買課,已經成為不少人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方式。北京市消費者李女士可謂是線上課程的早期消費者。“以前的線上學習還主要是應試,或者孩子的課外輔導等等功利性比較強的課,近兩年內容越來越豐富了。”李女士介紹說,她的網絡課程消費始于七八年前為女兒選擇線上的英語學習。后來,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線上直播興起,越來越多的微公號和APP都開出了在線直播學習課程。比如她自己日常關注的音樂和美術微公號,就有不少都開出了線上教學課程,這無疑為作為藝術愛好者的李女士打開了一扇學習之窗。“人們會不會為內容付費?”曾經是互聯(lián)網商業(yè)模式討論中的熱門話題,但是如今,為知識付費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。跨界、隨時性、碎片化的學習需求,加之便捷的移動端支付,喚醒了“內容付費”或“知識服務”這一潛在市場。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巡視員胡燕表示,信息消費正在成為當前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,規(guī)模從2013年的2.2萬億元,已經增長到了2016年的3.9萬億元,年增幅度高達20%以上。近年來我國信息基礎設施能力快速攀升,互聯(lián)網技術與經濟社會融合更加深入,信息消費由線上為主加快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勢轉變,消費主體快速擴張,消費模式也在進行深度調整。
教師素質參差不齊
作為新興的消費市場,網絡課程的確具有諸多先天的優(yōu)勢,使其一出現(xiàn),就受到眾多新興人類的追捧。但是,快速發(fā)展的市場難免會泥沙俱下。
在“廚studio”上的課程均以烘焙食品的名稱命名。記者首先選擇了外觀誘人的“玫瑰荔枝軟歐”課,授課教師“哈奇”也是記者在下廚房中關注的一個大V。這堂課,老師不僅操作講解詳細,配有理論解讀,而且在專設的微信交流群里長期駐群,解答學員們提出的各種問題,即使不是本次授課的內容,甚至不是其本人發(fā)表的配方,只要提出問題,老師都會給出耐心的解答。
之后,記者又報名參加了學員人數(shù)高達2800余人的蛋黃酥課程,這個課的程老師“女俠森森”在授課過程中多次抱怨,她已經講了一天“蛋黃酥,累死了”,聽得記者也感覺“無比累心”。同時,她還不時介紹,一些材料在她的淘寶店里有售。在專設微信交流群里,則完全是學員們的自我輔導與交流,有學員在群里呼叫老師無果后,另一位學員表示,該老師另外的課群里也從來沒有見過她的“身影”。
下廚房服務熱線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對于授課老師,下廚房目前采用的是授課老師提交開課申請,下廚房相關部門審核教師資質后允許其產品上線的方式。但是現(xiàn)在課程剛開出兩個月,正在試運行期間,也正在對管理措施進行探索和調整。
課堂常有“廣告植入”
記者在其他課群里,多次聽到網友們抱怨熊谷裕子老師的磅蛋糕課,于是也購買了這一課程。課程開始不久,翻譯解說員就介紹了老師使用的某國產品牌烤箱,之后,又以學員提問的方式,詳細展現(xiàn)了烤箱全貌,并介紹說,該烤箱7月26日開始發(fā)售。此外,老師使用的磅蛋糕模具也成為推介的重點。“有需要的學員可以聯(lián)系我,”翻譯這樣介紹。
“課程里植入廣告是允許的嗎?沒人管管嗎?”在記者參加的面包群里,有同樣報名參加了磅蛋糕課程的學員抱怨著。記者發(fā)現(xiàn)“干貨滿滿”“負責”是群里學員對老師課程最高的評價詞,而“廣告植入”“沒講出啥東西”則是大家對某些課程最不滿意的用詞。
對此,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認為,課程植入廣告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。“消費者購買的是課堂內容,而不是廣告。如果課程植入了廣告,造成課時縮短,就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”他認為,植入廣告的課程應該因此降低售價,或采取其他措施賠償消費者的損失。但是他也坦言,一些打了擦邊球的廣告植入,也的確不容易認定。比如以學員提問的形式介紹某款烤箱等等。
不過,雖然一方面學員們紛紛抱怨某些廣告植入明顯的課程,但是,另一方面,網絡課程也的確能夠帶來大量的長鏈消費。“老師同款烤箱”“老師同款廚師機”“老師同款打蛋器”是記者在群里看到的最多的問題。像日式海綿蛋糕課后,按照鏈接蜂擁而去的學員竟然把某店鋪里的蛋糕模具買空了。
課程退費仍存爭議
既然課程已經成為一種商品,就有可能發(fā)生退換貨問題。那么,買網課是否可以享受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規(guī)定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(guī)定呢?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“廚studio”的每節(jié)課的介紹文字中,都特別注明了“課程售出后不提供退換貨服務”。“如果課程有質量問題也不可以退嗎?”“如果我買的課還沒開始直播,我想退也不行嗎?”記者以此問題咨詢下廚房的售后服務熱線。相關負責人的回答是“不行”。她解釋說,售后條款是項目負責人制定的,而他們只是售后政策的執(zhí)行者,“條款就是這么定的,我們也沒辦法。”她說。
對此,邱寶昌認為,雖然《消法》第二十五條規(guī)定了包括數(shù)字化商品在內的四種情況可不享受七日無理由退貨規(guī)定,但是,網課作為一種新型服務,應該針對某些特殊情況,比如由于不可抗力、因病或企業(yè)本身的技術問題等不能上課做出相應的退課退費規(guī)定,否則其規(guī)定就涉嫌霸王條款。同時,平臺作為第一責任人,不僅應該主動承擔對于教師及課程的審核和管理責任,同時也需要承擔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問題的責任。
“一概不能退課退費有霸王條款的味道。”浙江省消協(xié)秘書長崔礪金表示,當發(fā)生消費糾紛時,對于線下授課,消費者組織一般可以根據事前簽訂的合同進行調解,而且,由于線下授課市場相對成熟,已經形成較大的品牌,因此消費秩序也相對較好。但是,網絡授課還屬于新興事物,正處于快速發(fā)展階段,既沒有形成品牌效應,相關的法律法規(guī)也還不夠完善,同時,不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的課程質量,往往也缺乏統(tǒng)一的評判標準,因此一旦發(fā)生消費糾紛,消費者組織調解起來也存在困難。企業(yè)作出拒絕退課退款的的規(guī)定,雖然在一定階段會留住企業(yè)的利潤,但是互聯(lián)網的口碑傳播有著比線下更快的速度和更廣的范圍,當市場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,優(yōu)秀的平臺、企業(yè)及教師必定會脫穎而出。
崔礪金認為,作為網絡課程的開辦者,在為消費者提供網絡課程商品時,也應盡可能地提供更多教師及課程的信息,以便于消費者選擇。而一旦發(fā)生問題,平臺也應該作為第一責任人,應該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也許只有互聯(lián)網,才能讓人們心目中無比神圣的課程變成名副其實的商品。這些商品不再是一本正經的課外輔導,應試教育、美術、音樂、烘焙、縫紉、育兒甚至是收納等都可以放在網上成為可以售賣的課程。網絡課程具有受眾廣泛、節(jié)省空間、時間自由等特點,但同時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其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。
網上買課成時尚
在記者的手機里專門有一個名為“吃吃吃”的APP文件夾,平日里,記者經常按照這些APP里面的菜譜在廚房鼓搗,但是常常是喜憂參半。一個月前,“下廚房”APP上線了“廚studio”課程,記者立即開始了另一種“買買買”,短短一個月,記者先后購買了12節(jié)烘焙課。每節(jié)課的價格從39元到59元不等,算來已經花費了數(shù)百元。這些課程中,有的課多達2000余人參與在線學習,少的也有數(shù)百人。
線上買課,付款后,就會接到課程訂購及課程開始的提醒信息。同時,可以查看課程的課件。課程開始后,如果有時間收看同步直播,學員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,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會針對問題予以解答。如果錯過了直播,還可以在線回看課程,但就無法享受在線答疑的待遇了。
此外,微信客服會根據訂單號將記者拉入對應的課程專屬微信群。學員在群里可以提交作業(yè),不僅可以請老師點評,學員之間也會分享制作心得,交流制作經驗。一些“學霸”還充當輔導員,老師不在場時,義務為大家答疑解惑。
在交流的過程中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學員們來自五湖四海,甚至有海外學子。有一位在多個微信群都相當活躍的學員,出現(xiàn)的時間總是和大家有一定時差,詢問后得知那是一位正在澳洲留學的烘焙發(fā)燒友。而學員們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門,既有專業(yè)的私坊店主,也有業(yè)余的烘焙愛好者。
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類似于“廚studio”這樣的線上課程,已經悄然成為了“知識消費”的新窗口。到網上買課,已經成為不少人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方式。北京市消費者李女士可謂是線上課程的早期消費者。“以前的線上學習還主要是應試,或者孩子的課外輔導等等功利性比較強的課,近兩年內容越來越豐富了。”李女士介紹說,她的網絡課程消費始于七八年前為女兒選擇線上的英語學習。后來,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線上直播興起,越來越多的微公號和APP都開出了在線直播學習課程。比如她自己日常關注的音樂和美術微公號,就有不少都開出了線上教學課程,這無疑為作為藝術愛好者的李女士打開了一扇學習之窗。“人們會不會為內容付費?”曾經是互聯(lián)網商業(yè)模式討論中的熱門話題,但是如今,為知識付費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。跨界、隨時性、碎片化的學習需求,加之便捷的移動端支付,喚醒了“內容付費”或“知識服務”這一潛在市場。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巡視員胡燕表示,信息消費正在成為當前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,規(guī)模從2013年的2.2萬億元,已經增長到了2016年的3.9萬億元,年增幅度高達20%以上。近年來我國信息基礎設施能力快速攀升,互聯(lián)網技術與經濟社會融合更加深入,信息消費由線上為主加快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勢轉變,消費主體快速擴張,消費模式也在進行深度調整。
教師素質參差不齊
作為新興的消費市場,網絡課程的確具有諸多先天的優(yōu)勢,使其一出現(xiàn),就受到眾多新興人類的追捧。但是,快速發(fā)展的市場難免會泥沙俱下。
在“廚studio”上的課程均以烘焙食品的名稱命名。記者首先選擇了外觀誘人的“玫瑰荔枝軟歐”課,授課教師“哈奇”也是記者在下廚房中關注的一個大V。這堂課,老師不僅操作講解詳細,配有理論解讀,而且在專設的微信交流群里長期駐群,解答學員們提出的各種問題,即使不是本次授課的內容,甚至不是其本人發(fā)表的配方,只要提出問題,老師都會給出耐心的解答。
之后,記者又報名參加了學員人數(shù)高達2800余人的蛋黃酥課程,這個課的程老師“女俠森森”在授課過程中多次抱怨,她已經講了一天“蛋黃酥,累死了”,聽得記者也感覺“無比累心”。同時,她還不時介紹,一些材料在她的淘寶店里有售。在專設微信交流群里,則完全是學員們的自我輔導與交流,有學員在群里呼叫老師無果后,另一位學員表示,該老師另外的課群里也從來沒有見過她的“身影”。
下廚房服務熱線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對于授課老師,下廚房目前采用的是授課老師提交開課申請,下廚房相關部門審核教師資質后允許其產品上線的方式。但是現(xiàn)在課程剛開出兩個月,正在試運行期間,也正在對管理措施進行探索和調整。
課堂常有“廣告植入”
記者在其他課群里,多次聽到網友們抱怨熊谷裕子老師的磅蛋糕課,于是也購買了這一課程。課程開始不久,翻譯解說員就介紹了老師使用的某國產品牌烤箱,之后,又以學員提問的方式,詳細展現(xiàn)了烤箱全貌,并介紹說,該烤箱7月26日開始發(fā)售。此外,老師使用的磅蛋糕模具也成為推介的重點。“有需要的學員可以聯(lián)系我,”翻譯這樣介紹。
“課程里植入廣告是允許的嗎?沒人管管嗎?”在記者參加的面包群里,有同樣報名參加了磅蛋糕課程的學員抱怨著。記者發(fā)現(xiàn)“干貨滿滿”“負責”是群里學員對老師課程最高的評價詞,而“廣告植入”“沒講出啥東西”則是大家對某些課程最不滿意的用詞。
對此,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認為,課程植入廣告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。“消費者購買的是課堂內容,而不是廣告。如果課程植入了廣告,造成課時縮短,就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”他認為,植入廣告的課程應該因此降低售價,或采取其他措施賠償消費者的損失。但是他也坦言,一些打了擦邊球的廣告植入,也的確不容易認定。比如以學員提問的形式介紹某款烤箱等等。
不過,雖然一方面學員們紛紛抱怨某些廣告植入明顯的課程,但是,另一方面,網絡課程也的確能夠帶來大量的長鏈消費。“老師同款烤箱”“老師同款廚師機”“老師同款打蛋器”是記者在群里看到的最多的問題。像日式海綿蛋糕課后,按照鏈接蜂擁而去的學員竟然把某店鋪里的蛋糕模具買空了。
課程退費仍存爭議
既然課程已經成為一種商品,就有可能發(fā)生退換貨問題。那么,買網課是否可以享受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規(guī)定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(guī)定呢?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“廚studio”的每節(jié)課的介紹文字中,都特別注明了“課程售出后不提供退換貨服務”。“如果課程有質量問題也不可以退嗎?”“如果我買的課還沒開始直播,我想退也不行嗎?”記者以此問題咨詢下廚房的售后服務熱線。相關負責人的回答是“不行”。她解釋說,售后條款是項目負責人制定的,而他們只是售后政策的執(zhí)行者,“條款就是這么定的,我們也沒辦法。”她說。
對此,邱寶昌認為,雖然《消法》第二十五條規(guī)定了包括數(shù)字化商品在內的四種情況可不享受七日無理由退貨規(guī)定,但是,網課作為一種新型服務,應該針對某些特殊情況,比如由于不可抗力、因病或企業(yè)本身的技術問題等不能上課做出相應的退課退費規(guī)定,否則其規(guī)定就涉嫌霸王條款。同時,平臺作為第一責任人,不僅應該主動承擔對于教師及課程的審核和管理責任,同時也需要承擔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問題的責任。
“一概不能退課退費有霸王條款的味道。”浙江省消協(xié)秘書長崔礪金表示,當發(fā)生消費糾紛時,對于線下授課,消費者組織一般可以根據事前簽訂的合同進行調解,而且,由于線下授課市場相對成熟,已經形成較大的品牌,因此消費秩序也相對較好。但是,網絡授課還屬于新興事物,正處于快速發(fā)展階段,既沒有形成品牌效應,相關的法律法規(guī)也還不夠完善,同時,不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的課程質量,往往也缺乏統(tǒng)一的評判標準,因此一旦發(fā)生消費糾紛,消費者組織調解起來也存在困難。企業(yè)作出拒絕退課退款的的規(guī)定,雖然在一定階段會留住企業(yè)的利潤,但是互聯(lián)網的口碑傳播有著比線下更快的速度和更廣的范圍,當市場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,優(yōu)秀的平臺、企業(yè)及教師必定會脫穎而出。
崔礪金認為,作為網絡課程的開辦者,在為消費者提供網絡課程商品時,也應盡可能地提供更多教師及課程的信息,以便于消費者選擇。而一旦發(fā)生問題,平臺也應該作為第一責任人,應該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- 買手機可享受補貼 細則來了(2025-01-20)
- 第26屆北京國際房車露營展覽會將于2月27日舉行(2025-01-20)
- 回顧與展望|產銷均破3100萬輛 2024年車市交出滿意答卷(2025-01-20)
- 買了沒幾年的羽絨服,怎么就不保暖了?原來很多人做錯了這兩點(2025-01-16)
- 年輕人買金悅己 燃起金色消費熱潮(2025-01-13)